理论研究
职业教育教学“诊断精准性”与“改进针对性”研究
日期:2018-07-06 16:04:48  发布人:zkj  浏览量:141

职业教育教学“诊断精准性”与“改进针对性”研究

         ——基于威海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0 序言

教育部于2015年相继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文件,文件明确了教学诊断与改进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1]。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有高职27所、中职27所院校在进行国家层面的“教学诊改”试点工作,多数省份也相继出台了系列诊改文件,组织实施试点项目。

“教学诊改”的内涵及意义

1.1 教学诊改

诊断运用于教育领域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比纳在1905年发表的关于《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的论文中。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在泰勒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从评价的时间和功能角度出发,认为教育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将教育诊断作为教学活动的评价方式之一。

我们国家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2]

1.2诊断的精准性

诊断本来是一医学概念,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诊断分为症状诊断、体检诊断、实验诊断、超声波诊断等。作为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诊断”已逐步向其他领域迁移,常见的诊断有经济诊断、故障诊断和教育诊断等。精准诊断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找到病灶的精准之处。准确的诊断决定了后期治疗的效果,是后期改进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诊断精准能从根本上帮助学校及时发现办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来保持其健康良性地发展。

1.3 改进的针对性

改进意思是改变旧有情况,使有所进步。改进是一种以追本溯源、追根追底的单元分析法为基本方法的有效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进效益及效率的系统理论,改进的针对性就是对确定的对象采取具体措施。对于职业学校教学诊改来说,发现差距,找出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必须多维度做好问题发现后的改进工作,真正消除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1.4 教学诊改的意义

教学诊改是以学校自身为主体进行的,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教学质量是学校自身通过不断诊改来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可由管理者变为服务引导者,降低行政性干预,给学校以充分的自主权。教学诊断来自于学校内部,没有达标评级要求,因此能够调动学院的积极性,避免为检查评比而出现的造假作秀现象,真是显示教学质量[3]

目前诊改存在的问题

“教学诊改”是目前职业院校一项重要工作,已在部分院校进行试点。在试点过程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出现一些问题,如诊改精准性差等。

2.1 诊改认识“未到位”

作为教学“诊改”要想能够真正开展开来,必须是一把手来抓。但是目前很多领导碍于各种原因,不愿意进行诊断与改进,不愿意找问题,不愿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基于这样的现状,不少人要么对“诊改”工作不闻不问、要么表面应对,事后啥也不做,还有少数领导极力对此项工作进行抵制[4]

2.2 诊改方案“高大上”

通过查阅部分省份和院校以及系部的教学诊改方案,整体感觉方案大而全,大而空,各种诊改方案格式基本一致,可以说基本出自于几个版本。整体是领导小组多,协调处理少;规划项目多,操作措施少;套话大话多,改进内容少。给人整体感觉是高大上,而实际不知道如何处置。

2.3 诊改过程“评估化”

虽然说是诊改不同于评估,但是通过研究部分学校的诊改方案不难看出很多学校就是按照“评估”的模式来应对诊改,对于诊改指标不断进行细化,不断增加指标,以体现诊改的认真、细致和完美。而后就会把诊改按照评估那样“做明细、编材料、整台账”等[5]

2.4 诊改数据“水分大”

诊改要想精准,基础数据必须准确。但是目前经常能够看到不真实的基础数据,有些明显是主观造假产生的,有些则是客观被动产生的。首先是学校各部门配合不当而产生伪数据,这样的数据错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其次是把诊改当做评估,主观造假产生的,或者是雇佣第三方对数据进行优化,获取最优数据。第三是由于技术不过关、业务不熟练,数据采集指挥失误,数据审核不认真,结果出现数据错误。

2.5 诊改“精准性差”

诊断与改进目的是能够对专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并不是对专业进行简单的总结。目前很多专业在进行诊断时,把与专业相关的所有事项均一一列出,然后进行一系列地诊断,通过召开一两次会议就把专业诊断的工作做完,形成一个专业诊改方案。这种流于形式、流于过场的诊改并不能真正找到病症之处,精准性差,因此也就无从谈起诊改的针对性。

精准诊断与针对改进

3.1 明确观点,提高认识,夯实理论基础

职业院校作为教学诊改的具体实施者,要对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认知、态度和实践情况有充分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将诊改落到实处。首先要明确诊改的五种意识,即质量意识、目标意识、标准意识、规则意识和创新意识。其次要认识到诊改工作与一般管理工作的不同,与以往的评估工作的不同,具有自主性、系统性、实践性、开放性、数据化的特点[6]

3.2 上下统筹,点位诊断,针对改进

国家和省级层面的职业教育教学诊改方案基本确定,现在就需要学校来进行教学诊改的实施。首先要明确学校、系部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学校可以就学院的整体情况进行方案设置,以学生就业质量和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标准来明确诊改制度的有效性。在制定诊改方案时要理论实践相结合,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明确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将上级政策与本校实际、顶层设计与具体操作相结合,做到上下齐动,共同推进。另外要采取内外结合,吸引校外企业和同类学校及专业共同参与,积极实施第三方评价,内部相互协调,做好诊改[7]

3.3 院系引领,专业为主,定位诊改

学院在做“诊改”方案时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各个部门(系部)可以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针对某一方面的内容(如专业、课程、师资队伍、教学评价等)进行“精准诊断”,找到病症之处,而后进行“针对改进”,根据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这样可以避免大而全,大而广,大而空的现象。

学校作为基层“诊改”单位,其实可以不必追求诊改的全面性,而更应重视“个性化”的改进,各个系部的“诊改点”可以不一样,例如甲系根据自己系部的具体情况,只是针对某个专业(或专业群)进行的“诊断与改进”;乙系考虑到自己系部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而只对师资队伍建设进行的“诊改”;丙系……;最后学院可以邀请诊改专家、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各系部教学管理及一线教师和相应的第三方代表(企业人员、毕业生、在校学生等)聚在一起针对某个系部提出的某个方面的诊改方案进行讨论汇总,类似医院的会诊,经过集体讨论,大脑风暴得出共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案后进行全面推广,将专属定制套餐转变为大家共享的普适性套餐,也就是将“诊改”目标更进一步地聚焦到某个具体的点上。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诊改”

专业作为学院最基本的构成单元,专业办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院的整体发展。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诊断与改进,首先是成立专业诊改小组,主要是以系部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部分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技术人员组成。诊改小组本想以企业人士为主组成,但是不现实,必须由学校牵头才可以。第二是依据行业标准,参考国家和省、学院诊改方案,设计专业诊断项目,不求“大而全”,只要“精而准”,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我们主要从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出发,进行诊断与改进。第三明确诊改的过程性,把诊改看作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的自我诊断和改进的常态机制,也就是将此机制融入到原有的教学体系中,以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问题。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诊改的出发点,我们特别强调要建立一线教师的问题反映机制,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第四问题剖析,形成专业诊改实施方案。对于诊断的问题进行剖析,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剖析产生问题内因和外因,精准诊断,瞄准最直接的目标,给出具体、可监测的改进措施,进行针对性改进,对改正的情况进行监控,以期达到专业建设最优效果。第五建立改进反馈机制,将诊改常态化。对于诊断发现的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强化落实,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根据诊改报告提出的意见,逐条进行整改。形成专业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内在机制,最终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第六制定纠偏机制,防止诊改走偏。通过专家指导,学院引导进行专业诊改的适时调整,以实现专业健康发展。最终目的是将持续改进作为专业诊改的落脚点,专业持续发展取向是专业诊断与改进的价值体现[8]

诊改之所悟

职业教育教学诊改不是一时所想,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诊改具有自主性,各专业承担着保证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主体责任,诊改要以自我为主,主要体现在诊改目标、标准、制度的自我诊断和改进。二是诊改具有系统性,诊改在具体实施时,可以点、面结合,先进行专业诊断试点,最后再整体推进。三是诊改具有实践性,诊改是一项持续性、常态化的工作,重在实践,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四是诊改要具有开放性,职业教育自身就是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因此诊改也就需要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进。五是诊改的数据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数据库,通过进行数据分析、诊断预警,提高诊改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教育部办公厅,2015.6.

[2]马培安.把握好“诊改”内涵才不怕“走偏”.《中国教育报》.职教周刊,2017(2).

[3]杨应崧.诊改不是加给学校的“紧箍咒”.《中国教育报》.职教周刊,2016(7).

[4]戴勇.高职院校诊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6(7):1-5.

[5]王寿斌.“教学诊改”如何消除传统“评估”痕迹.《中国教育报》.职教周刊,2017(5).

[6]周俊.基于质量提升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9):35-38.

[7]李传伟,王燕妮,董海萍,柳鹏.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第三方评价机制研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2):42-47.

[8]李传伟,王燕妮,姜义.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研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7(1):36-41.

 

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资助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第三方评价机制研究与实践”(2017062)阶段研究成果。